大唐小区顶楼频现违建 业主称物业并未制止
在南方,南斯拉夫的鐵托雖然在搞不結盟運動,但至少也不會對蘇聯造成威脅。
延伸閱讀: 《懶惰土著的迷思》導讀:馬來菁英看似自省的「懶惰的馬來人」,實為複製殖民者的意識形態 改信伊斯蘭教是「數典忘祖」?夾在家族與信仰之間的馬來西亞華裔穆斯林 中式菜餚結合馬來人飲食的菜系:娘惹料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因此,如果政府修建一條鐵路,那些修建鐵路的勞工和那些經營鐵路的人員都會進入到殖民資本主義的網絡。
他們為殖民資本主義操控下的政府行政部門服務。他說: 在檳榔嶼,華人在他們所從事的各行各業中只有很少或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惡習也比較不那麼嚴重,因此要管治他們並不太難。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殖民資本主義並不僅僅局限於經濟領域。有些人受僱到種植園裡抓甲蟲、修剪樹木和耕作土地。(3)工作時缺乏力氣與熱情。
這裡的華人只要受到適度的約束,就會成為最有用、最不可或缺的社會成員。在酒吧、客棧、旅館和商店裡,都沒有馬來人為歐洲人服務。儘管這種做法能大幅縮減決策時間,並減少人資成本,但也因此發生數起亞馬遜員工因系統過失而被降低績效,或是員工績效良好卻被無故裁員,更申訴無門的矛盾事件。
伴隨著機器的發展,1956年達特矛斯會議(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上,與會專家提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認為機器的發展將可像人一般具有學習、理解、適應的能力。2018年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則評論,介紹了一張身披白紗的歐美傳統新娘和印度傳統新娘的組圖,而演算法在看待兩張新娘照片時,會將前者判斷為「新娘」、「洋裝」、「女人」、「婚禮」等,但將後者判斷為「表演」和「戲服」。這些不同立場的觀點,均揭示了人類看待AI對社會影響的多元與矛盾預測。文:廖英凱 「你今天被祖了嗎?」 眾所皆知目前社群網路最大的平台臉書(Facebook),為遏阻違法或侵權的言論,會判定某些言論違反其「社群守則」而隱藏
文學作品可以說是良好的文化載體,比起直接討論抽象的文化概念,從文學作品著手,較易於向高中生傳遞、討論各種議題和價值觀。而學測的國文也多是文意理解的題型。
國文課的經典選文傳遞了許多語文的重要概念,比如「鴻門宴」、「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遺世獨立」、「亭亭如蓋」、「乏人問津」⋯⋯等,這些詞語皆是國文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不僅蘊含了深刻思想,或為精確的形容用語,也見於日常行文中。撇除文言文,白話文的學習也有助於精準表達。也許有人會反對,高中國文學的東西平常根本不會用到,一定要學「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才能表達出對理想社會的期許嗎?就連「彈箏搏髀」、「夜縋而出」這些詞平時也沒什麼人在用了。許多人注重的邏輯表達,在國文課也沒有專門的訓練,國文課的表達著重於自我的經驗,而非正式的論述能力。
國寫的作文也並非文學創作的養成。不僅要讀懂字面意思、掌握每段的重點和全篇主旨,也會探討作者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以及作者隱藏訊息而不直接明言的創作意圖。不光是象徵、對比等表現手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藉由手法更深刻的傳達情感與思想。2017年的高中文言文比例之爭、108課綱國文素養的討論、學測國文寫作的題型變化,一直到上個月台大的大一國文必修爭論【註】 ,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多數人關心國文教學是否實用的問題,因此本篇以高中國文教學為出發點討論國文教學的實用與否。
延伸閱讀 台大學生會提案廢除「大一國文必修」,背後仍是「寫作課 vs. 文學課」之爭 國文與腳踏車:從學測考題趨勢反思高中國文的「教」與「學」 討論「要不要教文言文」之前,你可曾發現課本上都沒有「負面」的詩詞歌賦?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第三,語文的訓練 高中國文確實是訓練基礎語文能力的場所。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琦君的〈髻〉可以學習物品的象徵與對比刻畫出的人物心理,白先勇的〈國葬〉可以學習回憶的交織手法展現的今昔對比。
文:林哲緯 國文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一直是大眾關心的議題。高中國文也少有議論性質的選文,因此不論是口語或是寫作的表達,難以有系統的訓練,更難涉及到專業的論文寫作。綜觀高中國文的內容,我們不知道國文課可以帶給我們什麼。註釋:台大於公聽會中討論「大學國文作為全校共同必修的必要性」,會後「臺大學生會」於臉書專頁發布「這樣要教邏輯?我很擔心。儘管不可否認國文不論在選文、考試、目標等方面仍有許多待改革之處,但在未能改革或正在革新的現在,國文課仍然可以提供學生充份的學習內容,而非僅是吟詠風花雪月、哀嘆悲歡離合,或甚至被批為魯蛇的無病呻吟。從上述三點看來,國文課未必一無是處,相反的,能夠培養學生閱讀、文化和語文的能力。
最後,回應一個核心問題:一定要「有用」才能存在嗎?先不論高中的數學或物理概念對於多數人的日常是否「有用」,僅就國文而言,閱讀本身就是發掘自我的過程,再加上拓展視野、增加專注、陶冶性情等,這些無法量化、測量的技能被貶為「無用」,卻未必不是許多人缺乏的「無用之用」。當然,這些故事在歷史課也可以教授,但文學作品超越時空的題材,能跨越背景的限制,直接和學生的生命經驗結合。
這些故事可以作為學習的良好題材。在國文課中,文章的「表層內容」和「深層文意」也是教學重點之一。
其實,上述內容只占據國文教學的一小部分。就寫作來說,一定要讀〈師說〉,才能學會議論的方法嗎?如果要引導學生的情感,白話文難道不會比〈赤壁賦〉更容易啟發嗎?至於應用文,我們到底期望學生能從〈出師表〉學到什麼實用的寫作技能?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國文? 先不論意識形態、傳統、師培的養成、國文教師的配置等議題,單就國文課的內容來說,高中國文仍有不可抹滅的價值。
從創作而言,國文課沒有特別訓練學生創作文學,除了教一些修辭,也沒有接觸到文學理論。國文課廣泛且多元的選文,涉及不同時代、族群與議題,有助於塑造學生豐富的思考角度。更不用說占據教學內容一大部份的文言文,學文言文有何用?除了勉強看懂古文外,沒有任何用途。」一文,批判大學國文必修的合理性,引起廣泛回響。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比如,與其直接批評舊式的教育制度,描繪孔乙己的悲慘遭更能突顯教育的毒害,而如此隱含的深層涵意須要閱讀能力的培養方能解讀
文:林哲緯 國文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一直是大眾關心的議題。第三,語文的訓練 高中國文確實是訓練基礎語文能力的場所。
比如,與其直接批評舊式的教育制度,描繪孔乙己的悲慘遭更能突顯教育的毒害,而如此隱含的深層涵意須要閱讀能力的培養方能解讀。國寫的作文也並非文學創作的養成。
撇除文言文,白話文的學習也有助於精準表達。文學作品可以說是良好的文化載體,比起直接討論抽象的文化概念,從文學作品著手,較易於向高中生傳遞、討論各種議題和價值觀。不僅要讀懂字面意思、掌握每段的重點和全篇主旨,也會探討作者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以及作者隱藏訊息而不直接明言的創作意圖。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不光是象徵、對比等表現手法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藉由手法更深刻的傳達情感與思想。也許有人會反對,高中國文學的東西平常根本不會用到,一定要學「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才能表達出對理想社會的期許嗎?就連「彈箏搏髀」、「夜縋而出」這些詞平時也沒什麼人在用了。
其實,上述內容只占據國文教學的一小部分。綜觀高中國文的內容,我們不知道國文課可以帶給我們什麼。
國文課廣泛且多元的選文,涉及不同時代、族群與議題,有助於塑造學生豐富的思考角度。就寫作來說,一定要讀〈師說〉,才能學會議論的方法嗎?如果要引導學生的情感,白話文難道不會比〈赤壁賦〉更容易啟發嗎?至於應用文,我們到底期望學生能從〈出師表〉學到什麼實用的寫作技能?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國文? 先不論意識形態、傳統、師培的養成、國文教師的配置等議題,單就國文課的內容來說,高中國文仍有不可抹滅的價值。
最新留言